什么鸟吃鹦鹉?
雕鸮属于鸮形目,鸱鸮科的鸟类,是本省也是我国最大的一为夜行性的猛禽,体长约60~70厘米。通体以棕褐色为主,体表各部布满了杂以白色和浅棕褐色斑点的暗褐色细斑和横斑,脸部周边有棕褐色的圆环,面部长得似猫。头大,嘴短而弯曲成钩状,爪长而锐利。
雕鸮栖息于本省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低山、丘陵和平原上的林缘、草原和旷野中,是不迁徙的留鸟。以鼠类、雉类和小型兽类为食,偶尔也捕食蛙、蛇和大型昆虫。每年3~4月开始繁殖,5月产卵,窝卵数1~3枚,卵呈白色,稍具粉红色,卵不规则,大小为42.8~56.9毫米。
雕鸮在夜间活动觅食,黄昏时即飞出,常常停栖在树丛中较高枝干的叉枝处或建筑物高处,以伺机捕食,捕食小的动物时,整个吞下,将羽、毛等消化不了的东西积累在胃中,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呕出,称为“胃吐物”。有时也白天停栖在高处,被人发现机会较多,所以知道这种鸟的人也较多。
雕鸮又叫猫头鹰,鹰鸮,猫鹰等,别看它其貌不扬,实际上有一种独特的本领:能够模仿小型兽类的哀鸣,而把天敌吸引过来,以便乘机捕食,人们把它的这种习性叫做“拟声”。鸮类中的角鸮也有这种习性。